《周易》动静观分别为儒家及道家所宗,儒家为“主动派”,但动中有静;道家为“主静派”,然静中有动,其理论皆胎始于《周易》。如《易:系辞》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对导引术的影响较大。《易·系辞》曰:“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为儒家导引及道家大、小周天功的理论渊薮。《庄子·刻意》首载导引二字,如曰:“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颈乌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导引术即通过四肢动作导引精气以流通气血的气功,道家主静,其导引以缓、柔为特点,由于受《周易》太极图的影响,大多数导引及运气皆以圆为特点。我国西汉时代导引术即很时兴,如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即有导引图。《吕氏春秋·古乐》也有导引术的记载,如曰:“作为舞以宣导之”。《素问·宜法方宜论》提出:“导引以按桥”。张仲景《金匮要略》曰:“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