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喜欢一个人,才能憎恶一个人。” 【解读】此章孔子谈论的是仁德的人内心情感的体现。真正具有仁德的人,一定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多谈论的是人心,是人的品德修养。而仁德有无在有些人眼里是很难分得清,判断得明的。仁与不仁的界限实质上就是公与私的界限,仁者天下为公,心中装着天下苍生,以老百姓的幸福为己任;不仁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因此,仁者与不仁者对好恶的价值判断就有了区别。仁者所好恶也是天下人所好恶,不仁者所好恶却不一定是天下人所好恶。这一段《鲍鹏山新读论语》说得好,仁者的好恶以正义为前提,不仁者心中没有正义。所以不仁者未必有真爱,但却常常有刻骨的恨。被不仁者爱的人,未必真可爱;被不仁者恨的人,更未必真可恨——恰恰相反,到有可能是一个正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