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尤其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内经》充分汲(ji极)取了这一理论,并应用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治疗等各方面。中医不仅研究生物医学还注重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内经》还对情志病理及治疗作了精辟的论述,中医三维医学为中医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如《素问·疏五过论曰:“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提出了情志相胜的心理治疗,此外还提出了情激治疗法,即以激惹情志而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如《灵枢·杂病》篇说:“哕(yue3)……大惊之,亦可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