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极为重视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如既济卦,水火相济;未济卦,离坎未交,泰卦为阴阳相交,否卦为阴阳不交。《周易》交感理论为中医心肾相交理论的渊源,心肾相交是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渊源于《周易》交感理论,《易经》离卦为一水含于二火之中,坎卦为两水包含一火,寓蕴着水火相济之理在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表明大自然存在着天地阴阳之气交现象,《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说明人体的脏气也不例外,《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心肾相交,但已经蕴含了阴阳气化的交感理论,汉代张仲景最早把《易经》水火理论引入《伤寒论》,并把心肾相交理论应用于临床,创制了治疗心肾不交证的著名方剂黄连阿胶汤。唐代医家孙思邈更明确地指出了心肾水火相交的关系,他说:“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