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缨”的典故出自《汉书·终军传》。 西汉时期,南越尚未完全归顺。汉武帝想派使节出访南越,让南越归附。此次出使危险重重,终军却主动挺身而出,愿担当重任。他豪情万丈地对汉武帝说:“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意思是希望陛下赐他一根长绳,他一定能将南越王捆到朝堂前。终军成功说服了南越王,使其答应举国附属汉朝。然而,南越的丞相吕嘉不愿归顺,发兵攻杀了南越王以及汉朝使者,终军也不幸遇害,死时年仅二十岁,世人称他为“终童”。 后来,“请缨”就用来比喻主动请求担当重任、建功报国,常用于投军或出使等。如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意思是说自己和终军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诗词中常见用典还有:长缨、系虏、请缨、长绳缚、吊终军、问长缨、系南越、终军愤、终童志、持长缨、挥长缨、请长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