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和尚接倒摆《重庆掌故》:川江七大枯水石刻 在古代,长江水位的变化与先民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长江两岸留下了大量记录水位涨落的石刻,这就是水文石刻。目前所知,最早的水文石刻,是公元前407年的重庆朝天门灵石石刻。通过石刻定位,进行水位观测,这是我国两千多年前十分重要的一项创造。 唐代是长江枯水水文石刻的成熟时期,从唐代以后,在从重庆到巫山的川江段中,出现了江津莲花石、巴县迎春石、朝天门灵石、江北耗儿石、涪陵白鹤梁、丰都龙床石、云阳龙脊石等"川江七大枯水石刻",构成了内容丰富、蔚为奇观的水下石刻宝库,成为长江上永不消逝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