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大家还记得我在讲杨浦区时提到的“大上海计划”吗?这是民国时期人们抵抗殖民振兴上海的一次大胆尝试,通过在租界的上游新建上一座新的港口型城市来截流租界的贸易,间接地将殖民者们赶走。这无疑是一个很理想的点子,那在“大上海计划”之前,有没有人进行过类似的尝试呢?答案是肯定的。表面上波澜不惊的湖面下方,自《南京条约》刚签署不久,就已展开了激烈的博弈。 上海开埠后,地处上海北翼、长江与黄浦江交汇处的吴淞口,成为海内外商船进出上海及长江沿线的主要通道和锚泊转运地,宝山吴淞镇地位也日显突出。可是,黄浦江因泥沙日积月累的沉积而渐渐淤浅,致使外海来商船不能顺利驶抵上海市中心区,只得在吴淞口起货转运,或用驳船驳运减载后趁着潮涨时进出黄浦江。针对航道淤浅的极大不便,1860年起,英、美、法等国公使多次向清政府提出疏浚黄浦江水道的要求,均被婉言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