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澎湃新闻的暗访揭露了多地螺肉生产商涉嫌将福寿螺剥壳后冒充田螺肉销售的行为,引发了消费者和市场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从湖南的“豆大亨”到湖北的“抓鱼的猫”,再到柳州的“孙姐螺的店”,多个品牌的螺肉产品被指与福寿螺肉高度相似,这一发现立即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市场监管部门迅速响应,广西柳州市柳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和湖南沅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均表示已介入调查,并上报至上级部门。然而,面对这一事件,我们不得不深思,食品安全的底线在哪里?消费者的健康如何保障? 福寿螺,作为一种可能存在寄生虫、重金属等潜在风险的生物,其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专家指出,现阶段放开食用福寿螺并不稳妥,疾控部门也一直呼吁不要食用福寿螺,若要食用,务必煮熟煮透。 然而,市场上一些不法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不惜以次充好,将福寿螺混入田螺肉中,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商业道德,更触犯了食品安全法规。这种行为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