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和齐、魏等大国君主交谈时,君主一说强兵,孟子就谈仁义,看起来驴唇不对马嘴,实则是需求和方案本质上不对等决定的。也就造就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奇观,君主可以重视孔孟这些知名大家,但本质上只是把尊重他们,当成获取名声的途径,而并不是真正要采纳他们的主张,毕竟都是明白人,实用才是最重要的。那谁会对孔孟感兴趣呢,反而是那些中小国君,因为他们没有意愿、特别是没有能力对外扩张,就只能从修内政得民心的角度去入手。 也才造就了孔孟周游列国,备受尊敬,但却很难在大国之间实行自己的主张,最终不得已,晚年都回顾故里教书育人,修书立著了,就是为了让更多弟子们继承派系的学术思想,未来继续光大。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文人主要两条路,一般先走仕途,仕途走不通才会教书育人。因此之于孔孟,实在是当时时代下,很难在仕途上成功,最终反而成就了儒家学派的发扬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