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汉寿县,一场关于福寿螺的产业链黑幕被悄然揭开。记者通过暗访调查发现,原本因繁殖力强、破坏生态环境而臭名昭著的外来物种福寿螺,正被大量收购并加工,冒充田螺销售,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加工厂内,腥臭味弥漫,女工们围坐在成堆的螺肉前快速筛选,这些螺肉有的还带有粉红色的软体残块。工人们将筛选后的螺肉铲进塑料筐,称重后送入冷库,等待厂家的货车整箱拉走。加工厂负责人声称,近年来田螺数量减少,野外水域的福寿螺越来越多,他们主卖去壳的福寿螺冻肉,一年销量有几百吨,主要销往一些餐饮店和预制菜工厂。 福寿螺可能存在寄生虫、重金属、新污染物等潜在风险,对人体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多地疾控部门呼吁,建议不要食用福寿螺,若要食用,务必煮熟煮透。然而,即便是经过加工后的福寿螺螺肉,也并非无法识别。权威解剖学研究论文和专家讲解指出,福寿螺的螺口较大,椎尾平而短促,头部有一对叉状唇须,成熟卵粒呈粉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