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25岁的乔冠华奔赴香港。在大半年的时间里,相继写了近百篇文章达50多万字。他文章的观点一针见血,切中时弊要害,在香港乃至大陆引起强烈反响。乔冠华找到一个通讯社,以“乔木”为笔名,把所写的文章发往了世界各地。这样一个随手拈来的名字,便传遍了南国。当乔冠华在香港新闻文化界才华横溢的时候,胡鼎新已在延安被广泛赞誉为中国共产党大名鼎鼎的党内“一支笔”,用的笔名也是“乔木”,但当时由于风抗日烽火连天,乔冠华和胡鼎新二人相距万里,各显才华,倒也相安无事。建国后,胡鼎新任新华社社长,稍后出任中宣部部长,乔冠华也从香港北上抵达北京,调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后,还兼任新闻总署下属的国际新闻局局长。而新闻总署署长就是胡鼎新。南北二乔天天碰面共事,这数年无法了断的笔名官司,就打到了毛泽东那里。手段高明的毛泽东的解决方法是方案是,南乔刘姓,北乔留名,从此,南乔木变成了乔冠华,北乔木就成了胡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