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得正气,四时无易心。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竹。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带有精神性的物种。它包含了中国人独特的现实与心灵的周遭,孕蓄了一个民族疏影清魂的历史,持贞守节的品质。“猗猗修竹,不卉不蔓,非草非木。”文人将风雅、气节注入笔端,在墨画里续写着世事的沧桑,人生的幽微,道说的妙理,天然的枢机。墨竹抚育了人的心灵,彰显了人的人格品质,标志着人对幽深玄妙、未以言说之境的探索。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它在诗里,在画里,在日常的生活里;它打通了现实与心灵、天与人的相对相隔的境况况,成为中国人共同体认、带有精神特质的心物。南朝梁诗人刘孝先)《咏竹》: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北宋宰相、文学家王珪《竹》 诗云:天地得正气,四时无易心。 生来本孤节,高处独千寻。 月影龙蛇动,风枝箫籁吟。 如何枫与柳,亦拟傍清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