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封面图
360P
打开西瓜视频,看完整高清内容
我在岛屿读书头像
我在岛屿读书
52万粉丝441视频
关注

苏童聊“毒舌作家”张爱玲,马伯庸认为文学幽默如“皇帝的新衣”

原创4.3万次播放2023-07-13发布

节目精彩看点《我在岛屿读书2》
43/97

马伯庸写《大医》,竟然靠翻过去报纸的小广告?App01:59
马伯庸写《大医》,竟然靠翻过去报纸的小广告?
苏童聊“毒舌作家”张爱玲,马伯庸认为文学幽默如“皇帝的新衣”App02:55
播放中
苏童聊“毒舌作家”张爱玲,马伯庸认为文学幽默如“皇帝的新衣”
马伯庸独家拆解“文学语言”和“影视语言”的区别App02:34
马伯庸独家拆解“文学语言”和“影视语言”的区别
作家郑执惊喜加盟!余华又双叒叕当面拆台苏童?App01:03
作家郑执惊喜加盟!余华又双叒叕当面拆台苏童?
如何看待刘慈欣粗糙的语言风格?阿来:结实、准确就有力量App01:52
如何看待刘慈欣粗糙的语言风格?阿来:结实、准确就有力量
余华、马伯庸围谈想象力的重要性App00:44
余华、马伯庸围谈想象力的重要性
作家郑执:想象力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的主权App01:36
作家郑执:想象力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的主权
苏童谈“神话改写”:有难度,需要借过去的壳,还现代的魂App03:06
苏童谈“神话改写”:有难度,需要借过去的壳,还现代的魂
阿来谈科幻小说:虚构的世界,写着写着就“现实”了App00:53
阿来谈科幻小说:虚构的世界,写着写着就“现实”了
余华:洞察力是想象力的基础App00:53
余华:洞察力是想象力的基础
余华趣侃“苏式物理定律”App00:45
余华趣侃“苏式物理定律”
祝勇调侃读演会像论文答辩?“导师们”神情严肃App00:39
祝勇调侃读演会像论文答辩?“导师们”神情严肃
原来......文学大师也分不清标点符号的用法!App02:27
原来......文学大师也分不清标点符号的用法!
《岛屿2》独家:余华曾因薪酬太低婉拒莫言offerApp03:34
《岛屿2》独家:余华曾因薪酬太低婉拒莫言offer
余华:作家大多从落魄开始写作,写小人物就是写自己App02:20
余华:作家大多从落魄开始写作,写小人物就是写自己
谁是《红楼梦》里的“工具人”?App00:40
谁是《红楼梦》里的“工具人”?
写作是一件功利的事吗?阿来谈创作者因何落笔App02:16
写作是一件功利的事吗?阿来谈创作者因何落笔
60岁开始写作也能成功?作家围读《秋园》作者杨本芬来信App04:31
60岁开始写作也能成功?作家围读《秋园》作者杨本芬来信
“帅大厨”郑执烹饪东北锅包肉,味道获众人盛赞App02:16
“帅大厨”郑执烹饪东北锅包肉,味道获众人盛赞
余华苏童也有怀才不遇的过往?“挡不住”才能“被看到”App02:36
余华苏童也有怀才不遇的过往?“挡不住”才能“被看到”
余华录节目没睡醒?简直在演打工人的早八状态App00:42
余华录节目没睡醒?简直在演打工人的早八状态
余华当了整整五年牙医?曾用专业知识纠正苏童小说App00:50
余华当了整整五年牙医?曾用专业知识纠正苏童小说
余华再现“捞了很多海水上来”名场面?众作家一起捞鱼记App03:16
余华再现“捞了很多海水上来”名场面?众作家一起捞鱼记
揭秘作家“奇葩”写作习惯:阿来竟能边开会边写小说?App02:55
揭秘作家“奇葩”写作习惯:阿来竟能边开会边写小说?
《清明上河图》展人间百态:原来宋代就有外卖小哥了!App01:47
《清明上河图》展人间百态:原来宋代就有外卖小哥了!
余华莫言举行相声专场?莫言曾“满头秀发”?App01:36
余华莫言举行相声专场?莫言曾“满头秀发”?
紫金陈的启蒙作家是东野圭吾?看看职业作家的“财富密码”App01:10
紫金陈的启蒙作家是东野圭吾?看看职业作家的“财富密码”
余华、莫言出国囧事:一次买六双皮鞋,全都穿不了?App01:54
余华、莫言出国囧事:一次买六双皮鞋,全都穿不了?
莫言让余华不要洋洋得意,自称“前辈作家”?App02:09
莫言让余华不要洋洋得意,自称“前辈作家”?
岛屿独家:莫言的出版合同竟是朋友代签的?App01:19
岛屿独家:莫言的出版合同竟是朋友代签的?
【岛屿独家】莫言把《红高粱》卖给张艺谋只收了800元App00:59
【岛屿独家】莫言把《红高粱》卖给张艺谋只收了800元
相关推荐
评论 0
打开App观看
我永远忘不了 1963 年那个令人兴奋的时刻,我的姐姐成功考上了工程学院。从那以后,姐姐寄回家的信件就成了我们全家的期盼,可她的信中从不提及自己居住的具体地址,只有一个神秘的代号——46 号信箱。 时光飞逝,到了 1967 年,姐姐毕业后给家里寄来信件,说她工作顺遂,让父母一定要保重身体。信件的落款地址依旧是北京的一个代号信箱。整整四年过去了,姐姐一次家都没回。 1971 年 3 月初,姐姐来信说要回家探亲。得知这个消息,我们全家满心欢喜,迫不及待地前往车站迎接她。可当我看到姐姐的那一刻,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姐姐身形消瘦得让人心疼,面色黝黑,嘴角溃烂,头发就像蓬乱的草堆一样堆在头上。这哪里像是一个三十几岁在北京工作的年轻女孩呀!这次探亲回去后,姐姐竟几乎与家里断绝了联系。 1986 年 3 月,爸爸病危,家里赶忙给姐姐发电报,多么希望她能回来见父亲最后一面啊!然而,我们苦苦等了半个月,姐姐都没有回电报。周围的人纷纷议论,说姐姐六亲不认,听到这些话,我们家人的心里就像被针扎一样痛楚。月底,爸爸病故了,我们再次发电报告诉姐姐。这回很快就收到了电报,却是组织代发的。上面说姐姐一时无法赶回来,代表组织向全家表示慰问,希望亲人们节哀,多多保重。 姐姐就这么一直工作着。1998 年退休后,她又被单位返聘。时间来到 2022 年 9 月,我和姐姐已经有十几年未见了。如今我也步入了老年,想着能见一面是一面吧。于是,我前去探望姐姐。她已经 80 多岁高龄了。 走进姐姐家中,我看到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到处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都是搞实验用的。在姐姐的书桌上,摆放着一个盒子,上面写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立 65 周年”。我好奇地询问姐姐这里面装着什么纪念品吗?姐姐笑了笑,让我打开看看。当我揭开盒子底层,立刻呈现出一个金光闪闪的原子弹爆炸模型,上面写着 1964 年 10 月 16 日,那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间。还有一枚氢弹,为蓝白色的蘑菇型,下方写着 1967 年 6 月 17 日。接着是纪念章,上面写着中国核武器基地,还有一块红色的中国物院徽章。看完这些纪念章和荣誉证书,我由衷地为姐姐感到骄傲,也终于理解了她这一辈子为何会被人误解为“六亲不认”。她绝非不孝之女,她只是选择将自己奉献给了国家,这是她的使命,而她出色地完成了。 #传递正能量
0次播放01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