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派出的这支测绘队伍正是按照《诗经》所云"于疆于理,至于南海",查清南海山脉所趋。康熙五十三年十月初五,广东舆图已经绘制完成,此图显然为康熙皇帝确定另一天极"南交"提供了依据。。"海判南天"石刻对面,有一尊高约7米雄峙于大海的圆锥形巨石,为著名的"南天一柱"景观,"南天一柱"四个大字是清代宣统元年(1909)崖知州范云梯题刻。测量标志刻石应与地理标识有关,但为何却只刻"海判南天"四个充满文学色彩的字?这四个字中,三个容易明白。问题在于"判"字。有人说,判者畔也,边也,但"海边南天"显不出意境;又有人说,判者分也,割也,大海把陆地分开,这样理解也太平淡;又有人说,判者决也,是终决的意思,这勉强可以扯得上"南极",但思路局促。以上不论哪一条都与测量坐标无关,作为钦差大臣,文字功力这么低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