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中国佛画的风格演变及其艺术特色,重点分析了罗汉画的发展历程。佛画分为非情节性(如佛像、菩萨像、罗汉像等)和情节性(如佛传故事、经变故事等)两大类。唐以前佛画多为壁画,唐以后佛教意识融入文人画,佛画更注重意境与气韵。 文章指出,罗汉画在历代发展中形成了“出世间”与“世间”两大风格。唐末高僧贯休的《十六罗汉像》是“出世间”风格的代表,其造型夸张、风格奇古,线条凝重且富有韵律,展现了超凡脱俗的神秘感。这种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画家如丁云鹏、吴彬等在此基础上灵活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与此同时,“世间罗汉画”在禅宗兴盛的背景下发展起来,其造型接近禅师形象,更显世俗化。五代张玄、宋刘松年、李嵩等人的作品皆为此类典范,展现了罗汉的汉化形象与生活情趣。元明时期,罗汉画继续发展,画家如丁云鹏、陈洪绶等以白描技法绘制罗汉,风格高雅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