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易中,党和政府实行灵活宽松的外贸政策,鼓励各种私商“寻找新的商业关系与开辟通商道路”,以发展苏区的社会经济。由于政策合理,经营得法,1933年8月至10月,对外贸易局以1万元资金和2000担谷子作资本,做到进出口33万担谷左右的商品流通。对外贸易中,大宗的出口是粮食和钨砂,粮食出口每年大约有300万担谷子,矿石出口每年大约为300万担。大宗的进口是食盐和布匹,每年买进食盐价值约900万元,布每年买进价值约600万元。中央苏区的对外贸易,有效调剂了苏区的商品流转,保障了军民生活的物资供应,为反“围剿”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正如毛泽东在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的:“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发展苏区的对外贸易,以苏区多余的生产品(谷米、钨砂、木材、烟、纸等)与白区的工业品(食盐、布匹、洋油等)实行交换,是发展国民经济的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