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寺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军队平定了准噶尔蒙古台吉达瓦齐叛乱。冬十月,厄鲁特蒙古四部来避暑山庄朝觐乾隆皇帝,为纪念这次会盟,乾隆仿照康熙与喀尔喀蒙古会盟建立多伦汇宗寺先例,清政府依照西藏桑耶庙的形式,修建了这座喇嘛寺。普宁即希望全国各族“安其居,乐其业,永远普宁”。乾隆皇帝承袭“修建一座庙,胜养十万兵”的祖训,实现“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目的。普宁寺也就成了西藏、蒙古诸部与清王朝政府在宗教与政治方面直接联络的主要场所。六世班禅东行朝拜乾隆皇帝时,就下榻在普宁寺。蒙古族喇嘛教最高领袖哲不尊丹巴图克图以及诸部王公、台吉也都定期来普宁寺朝拜。普通僧侣信众,也长途跋涉到普宁寺礼佛进香。普宁寺是一座汉藏结合寺庙,寺庙前半部为汉式建筑,后半部为藏式建筑,整座寺院雄伟壮观,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大乘之阁,仿西藏桑耶寺的乌策大殿而建,是普宁寺的中心建筑Q。四角有四座不同颜色的喇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