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盂鼎,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珍品,以其完好的形态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铭文而备受珍视。这件国宝在同治年间由左宗棠将军赠予收藏家潘祖蔭,并在1951年由潘家后人捐献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潘祖蔭最初对大盂鼎的真伪持怀疑态度,这种怀疑与当时的金石学学者张之洞、吴大澂、陈介祺等人的见解紧密相关。吴大澂在《愙斋集古录》中提供了大盂鼎发现和流转的较为准确的记载,表明它最初是在郿县被发现,后经几次转手最终归于潘祖蔭。 潘祖蔭之所以怀疑大盂鼎的真实性,部分原因是因为拓本中的铭文与他所知的金文有所差异。张之洞在审阅铭文拓本时,也指出了字体缺乏灵动性,认为铭文涣散,部分字写法不合理。然而,陈介祺坚信大盂鼎为真品,并通过多次劝说,对潘祖蔭的最终决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尽管潘祖蔭对陈介祺的鉴赏眼光有所保留,但最终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经过亲自检验后,他确信大盂鼎为真品,并赞叹其为周代遗物,珍贵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