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封面图
打开西瓜视频,看完整高清内容
文创生活家头像
文创生活家
1133粉丝72视频
关注

马官杨家苑《薛丁山征西》 深秋,我们前往普定县马官镇普查地戏,由于地方语言不大通,导致交流有些受阻,只能听懂少许,多数只是点头或是“是的”来回应地戏传承人。 从传承人的回答得出,《薛丁山征西》共有十册,以前没有打印机的时候,得向师傅的剧本进行手抄,一抄就是几万以上的字数,尤其到冬天,更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形象体现。这个剧本讲述的内容是薛仁贵大将军征讨西凉的残余势力的故事,但是大多都已经神话化了的。表演时,以他们的原话来说就是“谁对骂得越猛,谁就表演得越厉害”。在80年代,他们还可以将地戏作为赚钱的手艺,如果有其他的寨子或是本村落需要演出,他们就接,有点像以前的唢呐匠。但是由于以前公路不通,汽车不便,他们必须抬着几大箱表演装备前往远方,一箱就是一百来斤,甚是辛苦。 地戏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然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地戏目前的状况不容乐观。演出时间与场地:传统时期地戏有固定的演出时间, 正月初一至十五间表演称“跳新春”, 农历七月中旬表演称“跳米花”, 其他时间不能举行开箱仪式进行表演。演出多露天进行, 没有专门的戏台, 在空地上放置。地戏表演使用的乐器仅有一锣一鼓,锣鼓较为简单, 没有太多的变化。锣是搭配, 鼓是队伍的核心, 场内气氛的调节, 情节的变换常通过鼓点来反映。还记得我们一到寨子里,就看到三位老汉坐在石凳上抽着烟袋聊着天,其中有一个就是他们寨子的“老鼓手”,正当我欣喜地认为可以将他作为我本次的采访对象时,其中一个老者告诉我他已经八十好几,言耳不利索。随后我一路询问关于地戏传承人的消息和住所,当我询问到点“东西”的时候,天已是灰蒙蒙了,不过是对“有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的完美体会吧。奇怪的是我调查的杨家苑村,地戏还很火热,上到七十多的,下到七八岁的,有青年男子,更有妇女也跟上了热潮。尤其是我问及他们在以前表演地戏有没有辛酸或 痛苦的历史时,传承人直接说没有。

633次播放2024-05-10发布
相关推荐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