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图书馆的前身是1909年建立的京师图书馆。1926年,北平图书馆新馆开始筹建,馆址位于北海西岸。工程面向全球招标,为了和周边环境相协调,要求新馆采用宫殿式样。最终,外籍工程师莫律兰(V.Leth-Moller)的方案获得采纳。1931年该馆建成,资金来自退还的庚子赔款。 图书馆院落的南面开辟三间绿琉璃瓦庑殿顶大门,气势不凡,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原是圆明园长春园东宫门外的旧物。 院内的主楼名为文津楼,因馆藏有避暑山庄文津阁《四库全书》而得名。文津楼由前楼、后楼和东西配楼组成。前楼面阔九间,绿琉璃瓦重檐庑殿顶,通过走廊与其他各楼相连。楼前的一对华表来自圆明园安佑宫遗址。 1949年后,北平图书馆更名为北京图书馆,毛泽东主席领有该馆的“第001号”借阅证。1998年,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尽管现在国图的重心已经迁往白石桥的总馆,文津街边这座精美的历史建筑,作为国图古籍馆继续散发着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