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又称“过年”,豫东人俗称“年下”,它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民俗符号。甲骨文中的“年”字是谷穗成熟、果实累累的样子,最初,一年就是依据谷物播种、收获一次的周期来确定的,跟二十四节气一样,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早期的过年实质上是为了庆祝丰收和祭神祀祖,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劳作一年后对自己身心的整合。 “腊八祭灶,年下来到,小闺女(姑娘)要花,小小子(儿子)要炮,老婆(媳妇)要衣裳,吓的老头(一家之主)打饥荒”。 这首流传多年的豫东民谣,表明了过去劳动人民长期过着贫穷的生活,现在人们过年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而在于精神层面的追求,拜年形式也趋于信息化、多样化。 睢县民谚有:“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灌壶酒。”到了大年三十,人们开始贴春联、供奉祖先牌位、包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