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嘉佑二年,欧阳修被任命为礼部考试的主考官,与他配合的官员还有韩绛、范镇、梅尧臣。 梅尧臣看到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读了一遍,赞了一声,又读一遍,叹服于这篇文章的文笔和思想,感叹到“有孟轲之风”,于是如获至宝,赶紧分享给欧阳修。只是其中一个关于“皋陶曰杀之三”的典故查不到,不能定论。欧阳修也看了一遍,认为确实很好。他猜想准是自己门生曾巩的考卷,为了避嫌,决定将其列为第二。 那时的考卷已将考生名字等信息隐藏起来,是为“糊名法”。有点类似于如今的高考,阅卷结束才能看到考生姓名。谁知,拆开糊名后发现不是曾巩,而是苏轼。苏东坡金榜题名后,他和他的老爸、老弟都得到仁宗皇帝的接见与夸奖。当然,这一门父子三词客,个个都是文坛翘楚,自带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