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自传》中说:以前,中国人讲究“子为父隐,父为子隐”,于是隐来隐去,就把真理正义全隐得没有影儿了。 这里的“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出自《论语·子路》: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对孔子说:“我们那里有个耿直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就去告发。”孔子说:“我们这里的耿直与此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耿直就在其中了。” 汉代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建立了容许亲属之间相互隐匿犯罪行为的制度。 两个人之所以观点不同,在于对亲情伦理和公理国法的重视程度不同。 是帮亲不帮理,还是帮理不帮亲?是伦理宗法大,还是公理国法大?是人情大还是制度大? 这也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法家、墨家的重要分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