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3年巴赫辞去科藤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职,在此古老而阴沉的教堂中度过了他生命最后27年的莱比锡时代。作曲家虽然沉浸在宗教纯净的世界中,但目光仍投向生机勃勃的尘世间,在音符中他倾注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人世的眷恋。在1727年至1736年之间,写就了他的《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第三号管弦乐组曲》中第二部分的“咏叹调”,100多年后,由19世纪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将这段主题改编为大键琴或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将第一小提琴声部的曲调由D大调改为C大调,由主奏小提琴在G弦上演奏全部旋律,并将原标题“咏叹调”改名为《G弦上的咏叹调》,改编后几成绝响的心灵歌唱为此大放异彩,穿越漫长的时空尘封,透过厚重历史风云而奇迹般焕发出新的光芒,让曾经中断的声音在后世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