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indent: 2em;'>原标题:群钻|红色信物百年传——老物件里的工运故事③</p><p style='text-indent: 2em;'>当前,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扎实开展,中国工会即将迎来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时此刻,挖掘红色工运资源,回望百年工运史,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p><p style='text-indent: 2em;'>经过数月策划、拍摄,全国总工会机关党委、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工人日报社联合制作的《红色信物百年传——老物件里的工运故事》系列新闻微视频与网友见面。10月7日,第三集《群钻》开播,让我们共同开启这段时光之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第三集《群钻》</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1953年6月的一天,国营六一八厂(北京永定机械厂)接到了一个棘手的任务:修理抗美援朝自行火炮。这个任务之所以棘手,是因为修补时要在硬度极高的特种钢板上钻眼。工人师傅不知用坏多少钻头,也钻不了几个眼。</p><p style='text-indent: 2em;'>刚刚分配到该厂年仅20岁的青年工人倪志福也参与了这项修补工作。在用坏了许多钻头后,他决定把普通钻头进行改良。他发现,把普通的麻花钻刃磨成“三个尖,七个刃”,竟能很快在钢板上打出眼,而且钻头磨损率大大降低。</p><p style='text-indent: 2em;'>这个发明引起了轰动,成为当时机械工业中的一项重大革新,三尖七刃钻头被命名为“倪志福钻头”。到1956年,钻型已经发展到7种。倪志福曾郑重地说:“大家都叫它‘倪志福钻头’,但应该叫它‘群钻’,因为它是群众智慧的结晶。”</p><p style='text-indent: 2em;'>后来的岁月里,倪志福担任了领导职务,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但他从未停止在发明创造路上的追求。将职工中蕴含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这是倪志福一直以来的愿望。</p><p style='text-indent: 2em;'>数十年过去了,“团结、实干、创新、求实”的群钻精神还在影响着今天的技术工人。如今,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积极参与到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网上练兵和“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中,他们立足岗位创新创造,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主力军。</p><p style='text-indent: 2em;'>监制 张晓辉 宋 澎 蔡永琦</p><p style='text-indent: 2em;'>策划 郑 莉 舒文雯 陈魏斌</p><p style='text-indent: 2em;'>制片 赵 亮</p><p style='text-indent: 2em;'>撰稿 郑 莉 朱 欣</p><p style='text-indent: 2em;'>拍摄 曹 玥 赵 亮 张冠一 刘儒雅</p><p style='text-indent: 2em;'>剪辑 张冠一 刘儒雅</p><p style='text-indent: 2em;'>配音 付子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