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延续至今,历久不衰,主要原因就是保持了严格的岁修制度。 当时的鱼嘴和飞沙堰都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而成,需要每年定期对堰体进行检修,并清理河道沙石。这就是“岁修”。 岁修在每年冬春枯水季节农闲时,择机断流进行。断流采用“杩槎截流法”,在渠首部位(鱼嘴前方)使用竹笼、杩槎、竹席、卵石、黄泥等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峡口石壁边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这是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尺,取名“水则”。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遵循“深淘滩,低作堰”的原则,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对岸岩壁边上的“水则”—— 石桩人像的肩部相齐为准。 为庆祝岁修的完成、祈盼春耕生产顺利进行,同时也为纪念李冰,清明节会举行一场隆重的放水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