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知道“有生于无”的法则会被世人误解,甚至会被世人嘲笑,以为老子疯了。所以老子先说“反者道之动”。老子为了让世人理解,在课堂上讲了养猴老子的遭遇,即“朝三暮四”的故事。狙公告诉群猴的配餐,早上三个橡子,晚上四个橡子,群猴大怒。狙公马上改口说,早上四个橡子,晚上三个橡子,群猴大喜。“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数字(名)没有变,橡子(实)也没有变,群猴前者大怒,后者大喜。这不是嘲笑猴子不会计算,而是说世人并不懂有无的真谛,猴子只是背黑锅。三代表“无”,四代表“有”。前三步在无中运化,第四步再显形,婴儿呱呱堕地,这就是“三生万物”。朝代表当下,暮代表未来。当下是无,未来是有,猴子当然大怒。不管晚上给多少,只要早上是三个,猴子一定不干。无就是有,有就是无,是语言的差别,不是实体的差别。朝暮而已。庄子在《齐物论》中记载这个故事,含义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