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拍摄于1966年,根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挪威作家Knut Hamsun的同名半自传体小说改编。导演是丹麦人,蓬托斯的扮演者是瑞典人,而剧本则来自于挪威作家,是北欧三个主要国家在电影领域的第一次合作(不算广义上包括的冰岛和芬兰)。男主凭借此片获得第19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项。电影专注于对贫穷与绝望的描写,可以说是社会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电影的风格则像是英格玛伯格曼与罗伯特布列松的混合体,既有沉郁的对生命与灵魂,存在与虚无的探讨,也有旁白与极简主义BGM的妙用来增加艺术美感。而文学上,男主可以说是北欧版的拉斯科尔尼科夫(片中出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画像更加佐证了我的想法),甚至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形象与蓬托斯也有几分神似。原著《饥饿》里面的意识流描写,都来自作者亲身经历的痛苦与绝望。原著作者汉姆生信奉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曾在各大报纸上发表赞扬希特勒侵略行为的文章。德国侵略挪威后,仍继续这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