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落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宋代始流行民间。最初是丐者卖艺所演唱,唱词信口编造,无固定内容,演唱亦无固定基调。直到民国初,莲花落开始采用接调方法,形成了一套基本唱腔,演出形式亦由沿街卖唱而改为登台演出。其后,莲花落的表演内容逐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称为“节诗”,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具有滑稽、夸张、讥讽、幽默的特点;继而又开始说唱长篇,仍以民间轶事、传说为题材,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莲花落表演者多为一人,自打七件子伴奏,配坠胡说唱。所谓的七件子,乃是演唱者分执于两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执两片大竹板,左手所执五片小竹板,所以加起来叫做七件子。打竹板的时候,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说唱之词则随着板眼节奏进行表演。莲花落的曲调比较简单,只有上下句,多长三字句、七子句,上句下句之间必须严格按照韵脚来唱,否则即为演唱失败。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