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落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早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宋代始流行民间。清乾隆以后,出现了职业艺人。民国末年,民生凋敝,莲花落被穷困人学来刷街要饭,逐渐在我县流传开来。进入新世纪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莲花落改良用来宣传时政,起到了短、平、快的宣传效果,又富有乐趣,取得了成功。莲花落表演者多为一人,自打七件子伴奏,配坠胡说唱。莲花落的曲调比较简单,只有上下句。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等特定曲调。莲花落最大优点在于他的机智性,说人描物张嘴就来,往往令人开怀一笑,近年来广泛用于扶贫、扫黑除恶等政策宣传,起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