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雨再次把“海绵城市”推到风口浪尖,就拿受灾最严重的郑州来说,早在2016年,郑州就被列入河南省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在专业上这样解释的:按照平均降雨量,通过渗透收集的方式对雨水进行吸收,本质是一项城市生态修复措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海绵”只是一种“生态修复措施”,它取代不了城市排水系统,海绵的功能本来就是吸水不是排水,“海绵城市”不是“水桶城市”。具体说来,就是充分发挥道路、建筑物,绿化带,城市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进行吸收、蓄渗和缓释,从而达到控制雨水径流的作用。首先必须了解的是,这次郑州暴雨是人类设立陆地气象观测站以来,测出的单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谓历史罕见,想用一块“海绵”解决所有难题,显然不现实。(1)海绵不是没用 是尚未形成规模;(2)“海绵化”改造难 传统硬化路面不断“添新”;(3)定位不明确 建设目标差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