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封面图
360P
打开西瓜视频,看完整高清内容
古诗词好文章朗读头像
古诗词好文章朗读
9.8万粉丝2228视频
关注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唐代 高适 这是一首送别诗

原创2189次播放2021-07-29发布

唐诗精选欣赏 配乐诵读与释义 姚老师有声书 学唐诗好帮手
530/649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唐代 高适  这是一首送别诗App02:36
播放中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唐代 高适 这是一首送别诗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唐代 杜牧 无情的绿荷,仿佛充满哀愁App01:40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唐代 杜牧 无情的绿荷,仿佛充满哀愁
小寒食舟中作 唐代 杜甫 表现杜甫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App02:39
小寒食舟中作 唐代 杜甫 表现杜甫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田园乐七首·其七 唐代 王维App01:37
田园乐七首·其七 唐代 王维
上三峡 唐代 李白 在唐肃宗乾元二年二月流放夜郎途径三峡时创作App02:05
上三峡 唐代 李白 在唐肃宗乾元二年二月流放夜郎途径三峡时创作
倦夜 唐代 杜甫对国家和人民怀有深情,值此多难之秋,禁忧心如焚App02:19
倦夜 唐代 杜甫对国家和人民怀有深情,值此多难之秋,禁忧心如焚
长安秋望 唐代 杜牧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App01:32
长安秋望 唐代 杜牧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送友人游河东 唐代 项斯 这是一首送别诗App02:21
送友人游河东 唐代 项斯 这是一首送别诗
山中 唐代 王勃 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App01:22
山中 唐代 王勃 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
题乌江亭 唐代 杜牧 胜败难以预料,但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App01:39
题乌江亭 唐代 杜牧 胜败难以预料,但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春词 唐代 白居易App01:38
春词 唐代 白居易
归雁 唐代 杜甫羁旅蜀地不能及时返乡,此诗寄托了深切的乡思感情App01:26
归雁 唐代 杜甫羁旅蜀地不能及时返乡,此诗寄托了深切的乡思感情
兰溪棹歌 唐代 戴叔伦 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兰溪的山水及渔家欢情App01:39
兰溪棹歌 唐代 戴叔伦 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兰溪的山水及渔家欢情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唐代 李白 描绘了月夜洞庭湖泛舟的情形App01:38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唐代 李白 描绘了月夜洞庭湖泛舟的情形
洛阳陌 唐代 李白 白玉郎在东陌看花时惊动了洛阳人,白玉郎多美?App01:18
洛阳陌 唐代 李白 白玉郎在东陌看花时惊动了洛阳人,白玉郎多美?
琴台 唐代 杜甫 这是杜甫晚年在成都凭吊司马相如遗迹琴台之作App02:09
琴台 唐代 杜甫 这是杜甫晚年在成都凭吊司马相如遗迹琴台之作
白石滩 唐代 王维 描写白石滩月夜景色,清新可喜,颇堪玩味App01:22
白石滩 唐代 王维 描写白石滩月夜景色,清新可喜,颇堪玩味
落花 唐代 李商隐闲居永业,心情郁闷,故本诗流露出幽恨之情App02:21
落花 唐代 李商隐闲居永业,心情郁闷,故本诗流露出幽恨之情
过香积寺 唐代 王维 写游览的诗,主要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App02:17
过香积寺 唐代 王维 写游览的诗,主要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
古怨别 唐代 孟郊 一首描写情人离愁的歌,表达真切坚贞的感情App02:30
古怨别 唐代 孟郊 一首描写情人离愁的歌,表达真切坚贞的感情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唐代 王维 对丘为落第表示同情和惋惜App02:17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唐代 王维 对丘为落第表示同情和惋惜
赠裴十四 唐代 李白 裴十四即将离别李白而西去诗人作这首诗赠别App02:30
赠裴十四 唐代 李白 裴十四即将离别李白而西去诗人作这首诗赠别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代 韩愈 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App01:40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代 韩愈 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赠柳圆 唐代 李白 巧妙用典和就典故发议论切入现实是该诗的特点App01:59
赠柳圆 唐代 李白 巧妙用典和就典故发议论切入现实是该诗的特点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唐代 陈子昂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App02:14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唐代 陈子昂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
柏林寺南望 唐代 郎士元App01:42
柏林寺南望 唐代 郎士元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唐 岑参为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生活App02:05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唐 岑参为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生活
征人怨 唐代 柳中庸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App01:33
征人怨 唐代 柳中庸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卢溪别人 唐代 王昌龄 此诗是作者在卢溪送友人入蜀之作App01:36
卢溪别人 唐代 王昌龄 此诗是作者在卢溪送友人入蜀之作
相关推荐
评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