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是赣南客家人迁徙的第一站,客家文化渗透在2893平方公里的于都土地上,当代流行了半个世纪的于都《禾杠舞》,发源于仙下乡龙溪村。 龙溪山区西北面高山腰上,形似龙,村前有小溪,取名龙溪山。这里四面环山,森林茂密,是客家人繁衍生息最佳境地。 清乾隆(1736年)时,万安毛氏6户迁入开基,此后,迁来落户的客家人络绎不绝。他们在谋生中,最重要的是“食”,其中, 砍柴烧饭是第一要素,《禾杠舞》中的基本元素就来自这“砍柴”的劳作中。 早年于都客家人砍柴做饭,多是割一种名称“芦箕”的干草。每当农闲的睛天晨曦,龙溪村的农家妇女,群邀上山“割芦箕”。肩上扛一根禾杠(竹杠),手拿把镰刀,沿着羊肠小道,用镰刀敲着禾杠,唱着山歌,悠然自得地进山去“砍柴”(“割芦箕”)。每人割满一大堆芦箕,用绳捆扎好,再用禾杠担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她们仍然兴高采烈地,一路歌声飞扬,这是于都客家人独特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