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墩又俗称“烟墩”,始建于元代。碑身南北分别雕刻有乾隆皇帝撰写的满汉两种文字的《皇都篇》和《帝都篇》,两篇各有序言和题诗,主要叙说北京建都的理由。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元代始建时只是一座土台,位置在大都丽正门外。元、明两代北京有五镇之说,南方之镇即为燕墩。因南方在“五行”中属火,故堆烽火台以应之。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时,土台包砌以砖。曾经有一首《燕墩竹枝词》曰:“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烟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 燕墩是一座下广上狭、平面呈正方形的墩台,高约9米。墩台仅西北角剩石门一扇,入门后拾阶可登,历45级,通达台顶。台顶正中是一座正方形石坛,坛上立方石碑一座,高约8米。碑下部为束腰须弥座,台座四周各雕花纹五层,分别为云、龙、菩提珠、菩提叶等图案,束腰部分用高浮雕持法精雕出24尊水神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充分显示出古代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