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进入秋季以后,又到了进补的季节,切不可不辨虚实,乱补一通,因为中医还有一句话叫做“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也就是说,只有虚症才需要进补,实证是不需要进补的,不合适的进补,不仅不能防病治病,反而可能致病。 虚症可以分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 气虚证:主要表现为疲惫,乏力,不想说话,不想动,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症状加重等。进补可食用人参、黄芪、山药等。 血虚证:主要表现为面无血色,口唇、指甲苍白,自我感觉头晕眼花,失眠心慌,手足发麻等。进补可食用乌鸡、阿胶、红肉等。 阳虚证:主要表现为没精神,怕冷,喜暖,大便稀,小便多等。进补可食用羊肉、桂圆、干姜等。 阴虚证:主要表现为咽干口燥,手脚心热,盗汗,多梦等。进补可食用麦冬、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等。 由于秋季气候干燥,因此,秋季进补以“补阴”为主。进补应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因人制宜,更不可盲目大量进补人参、鹿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