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有三大儒者:孔子、孟子、荀子,但我们一般把孔孟之道作为儒学的代称,而没有加上荀子,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之一是荀子所持的独特人性观,荀子主张“性恶论”。但从晚清开始又渐渐形成“荀学”,甚至有人认为“两千年之学,荀学也”。难道人性本恶吗?荀子“性恶论”背后的真相是什么,为何他的观点得到了后世的认可?弄清这个问题,推荐大家学习江力先生注译的这套《荀子》。 荀子为什么主张“性恶论”呢?“性恶论”是荀子思想的起点,他无论对个人修养的论述,还是对政治社会的治理主张,都是建立在对人性的认识和观察之上的。因为从人性角度上,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的,但通过后天的伦理道德学习和约束,就可以变成性善了。这是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性和实践的作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哲学。 《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观,非常重视人为的努力;提倡无神论,认为天的运行规律虽不能人为改变,却可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