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腔戏俗称土京戏,是福建省尤溪县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因主要行当角色用小嗓行腔而得名,小腔戏曾流行于三明尤溪、大田、沙县、永安及龙岩地区的一些乡村。因为它最早形成于南芹村的南阳尾自然村,当地人又称其为南阳尾戏。小腔戏因源于江西,故又称“江西戏”。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最早传入尤溪县池田乡(今新阳镇)。当时,港头村余清福首拜江西艺人为师,满师后即在本村设馆教戏,并组织戏班流动演出;因唱皮黄曲调,主要行当角色用小嗓行腔,故通称为“小腔戏”。在一次演出途中,因翻船,艺人大部分遇难,惟余一人脱险。他流落到邻村南阳尾(今南芹村),将两个原先唱大腔戏的戏班合并取名“庆隆”,改演小腔戏。从此,小腔戏便在尤溪县扎根。至80年代已传11代。为纪念余清福,后辈艺人把他奉为戏神,与戏祖“田、窦、葛”一起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