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头像
21万粉丝
118关注
0点赞
关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官方账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
打开App观看
绿色征程——小行动 治沙大奇迹 试想一下:只需在在手机上轻点几下,或者做一些很简单的操作,你便能为改善数千公里之外的荒漠化环境贡献力量。这正是蚂蚁森林——一个创新的数字平台——所赋予你的可能:一个微小的行动,带来巨大的改变。蚂蚁森林于2016年推出,是一项将科技与环保行动深度融合的创新倡议。用户通过践行低碳行为——如步行代替开车、参与回收等,可以在手机上积累“绿色能量”。你采取的环保行动越多,积累的绿色能量就越多。这些能量可以用于支持现实中的环保项目,例如,在荒漠化地区种下真树,或者在生物多样性亟需保护的地区“认领”一平米保护地,再由企业公益捐资去实施这些项目。随着绿色能量的不断增长,土地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过去的8年里,超过7亿人参与了这一项目,已在广阔的地区种植了5.48亿棵树。其中,90%的树木种植在北方最严重的荒漠化地区,为中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带来了真实且持久的转变。种植地的居民们通过参与各类项目的实施,开展420万人次的劳动,增收约6.3亿元人民币。这些努力不仅创造了绿色就业岗位,还赋予了社区新的活力,将贫瘠的土地转化为肥沃的耕地,支持了农民的生计,并为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长期基础。从数字世界到现实世界,变化的种子正在悄然播种。在这个时代,拯救地球不一定意味着亲自种下每一棵树。每一次点击,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在孕育着全球性的行动。我们不仅在想象可持续的未来——我们正在共同创造它。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
02:59

绿色征程——小行动 治沙大奇迹 试想一下:只需在在手机上轻点几下,或者做一些很简单的操作,你便能为改善数千公里之外的荒漠化环境贡献力量。这正是蚂蚁森林——一个创新的数字平台——所赋予你的可能:一个微小的行动,带来巨大的改变。蚂蚁森林于2016年推出,是一项将科技与环保行动深度融合的创新倡议。用户通过践行低碳行为——如步行代替开车、参与回收等,可以在手机上积累“绿色能量”。你采取的环保行动越多,积累的绿色能量就越多。这些能量可以用于支持现实中的环保项目,例如,在荒漠化地区种下真树,或者在生物多样性亟需保护的地区“认领”一平米保护地,再由企业公益捐资去实施这些项目。随着绿色能量的不断增长,土地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过去的8年里,超过7亿人参与了这一项目,已在广阔的地区种植了5.48亿棵树。其中,90%的树木种植在北方最严重的荒漠化地区,为中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带来了真实且持久的转变。种植地的居民们通过参与各类项目的实施,开展420万人次的劳动,增收约6.3亿元人民币。这些努力不仅创造了绿色就业岗位,还赋予了社区新的活力,将贫瘠的土地转化为肥沃的耕地,支持了农民的生计,并为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长期基础。从数字世界到现实世界,变化的种子正在悄然播种。在这个时代,拯救地球不一定意味着亲自种下每一棵树。每一次点击,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在孕育着全球性的行动。我们不仅在想象可持续的未来——我们正在共同创造它。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

172次观看01月10日
绿色征程——绿色希望的延续 这片土地不仅仅只是土壤与岩石,它更是家园。对于八步沙的人民来说,这里是记忆的沃土,正如他们所栽种的树木,深深扎根于这片大地。八步沙位于中国甘肃省,腾格里沙漠的边缘。“八步沙”在中文中意指:离家门外八步之遥,便能见到沙漠。然而今天,这片土地讲述着一个不同的故事——一个关于坚韧不拔、世代相传的奋斗传奇。上世纪80年代初,八步沙是抗击荒漠化的前线。沙尘暴摧毁了村庄,破坏了庄稼和生计。然而,来自台子村的六位勇敢的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毫不退缩,决心与沙漠抗争到底。他们组建了八步沙林场,开启了艰难的治沙之路。带着几把铁锹、一头毛驴和一辆架子车,“六老汉”便靠着这些简单的工具,开始了治沙的征程。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们总结出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将树木和草一起种植,利用植物的力量抵御沙丘的侵袭。他们日复一日地与沙漠作斗争,将沙丘逐渐变成绿洲。随着岁月流逝,治沙战士们逐渐老去,但他们许下了最后的承诺:这项事业必须延续。当他们再也无法挥动铁锹时,他们的第二代挺身而出。郭万刚,是郭朝明的儿子,于1982年离开了工作岗位 接过了铁锹,成为第二代治沙人。到2000年底,7.5万亩八步沙的治理任务完成后,他们又向腾格里沙漠更为严酷的区域进发。2016年,新的篇章开启。郭万刚的儿子郭玺,继承了家族的使命,带领第三代治沙人,运用现代化技术继续这一艰巨的工作。他们不仅种植树木,还发展新兴产业,比如在沙地灌木上种植药用植物肉苁蓉,推动可持续的沙漠经济发展。今天的八步沙已焕然一新。曾经只有沙丘的地方,如今树木苍翠,参天而立。空气更加清新,土壤愈加肥沃,那些曾经不得不离开的乡亲们,如今又回到了这片焕发生机的土地。尽管治沙的战斗远未结束,但八步沙的故事已经激励了无数人。“六老汉”的遗产依旧延续,在他们曾经耕耘的土地上,在如今为明天播种希望的孩子们身上。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
04:17

绿色征程——绿色希望的延续 这片土地不仅仅只是土壤与岩石,它更是家园。对于八步沙的人民来说,这里是记忆的沃土,正如他们所栽种的树木,深深扎根于这片大地。八步沙位于中国甘肃省,腾格里沙漠的边缘。“八步沙”在中文中意指:离家门外八步之遥,便能见到沙漠。然而今天,这片土地讲述着一个不同的故事——一个关于坚韧不拔、世代相传的奋斗传奇。上世纪80年代初,八步沙是抗击荒漠化的前线。沙尘暴摧毁了村庄,破坏了庄稼和生计。然而,来自台子村的六位勇敢的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毫不退缩,决心与沙漠抗争到底。他们组建了八步沙林场,开启了艰难的治沙之路。带着几把铁锹、一头毛驴和一辆架子车,“六老汉”便靠着这些简单的工具,开始了治沙的征程。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们总结出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将树木和草一起种植,利用植物的力量抵御沙丘的侵袭。他们日复一日地与沙漠作斗争,将沙丘逐渐变成绿洲。随着岁月流逝,治沙战士们逐渐老去,但他们许下了最后的承诺:这项事业必须延续。当他们再也无法挥动铁锹时,他们的第二代挺身而出。郭万刚,是郭朝明的儿子,于1982年离开了工作岗位 接过了铁锹,成为第二代治沙人。到2000年底,7.5万亩八步沙的治理任务完成后,他们又向腾格里沙漠更为严酷的区域进发。2016年,新的篇章开启。郭万刚的儿子郭玺,继承了家族的使命,带领第三代治沙人,运用现代化技术继续这一艰巨的工作。他们不仅种植树木,还发展新兴产业,比如在沙地灌木上种植药用植物肉苁蓉,推动可持续的沙漠经济发展。今天的八步沙已焕然一新。曾经只有沙丘的地方,如今树木苍翠,参天而立。空气更加清新,土壤愈加肥沃,那些曾经不得不离开的乡亲们,如今又回到了这片焕发生机的土地。尽管治沙的战斗远未结束,但八步沙的故事已经激励了无数人。“六老汉”的遗产依旧延续,在他们曾经耕耘的土地上,在如今为明天播种希望的孩子们身上。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

201次观看01月10日
绿色征程——穿沙之路 在广袤而坚韧的沙漠中,流动的沙丘仿佛在嘲笑人类妄图征服其的野心。曾几何时,在这里修建铁路和道路的想法显得荒谬无比。地面过于松软,无法承受任何重量, 然而,尽管困难重重,曾被认为无法实现的设想如今已成为现实。中国的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它曾一度被预测将在30年内被风沙掩埋,但经历近七十载,它一直不畏艰险,顺利运行。和若铁路全长825公里,将新疆南部地区与中国其他地区连接起来。为了对抗流速很快的沙漠,工程设计者们采用了很多方法来保证铁路不被下方不断移动的沙丘吞噬。2022年竣工的和若铁路结束了新疆五个县与外隔绝的状态,为当地社区提供了重要的连接并带来了新的机遇。不仅是铁路,沙漠中开辟出了一条条道路。一条115公里的高速公路穿越库布其沙漠,将曾经与世隔绝的地区转变为经济枢纽。在赤峰,13条公路将沙漠划分为若干个治沙单元,人们和货物从而能够深入沙漠。随着道路的延伸,绿色空间不断扩展,逐渐改变着沙漠的面貌。从包兰铁路,到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的突破性完工,这些非凡的基础设施项目不仅仅是运输路线。它们象征着人类智慧与自然最严峻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凭借绿色技术和坚定的人类决心,它们正在将干旱的土地转变为生命的通道,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
05:11

绿色征程——穿沙之路 在广袤而坚韧的沙漠中,流动的沙丘仿佛在嘲笑人类妄图征服其的野心。曾几何时,在这里修建铁路和道路的想法显得荒谬无比。地面过于松软,无法承受任何重量, 然而,尽管困难重重,曾被认为无法实现的设想如今已成为现实。中国的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它曾一度被预测将在30年内被风沙掩埋,但经历近七十载,它一直不畏艰险,顺利运行。和若铁路全长825公里,将新疆南部地区与中国其他地区连接起来。为了对抗流速很快的沙漠,工程设计者们采用了很多方法来保证铁路不被下方不断移动的沙丘吞噬。2022年竣工的和若铁路结束了新疆五个县与外隔绝的状态,为当地社区提供了重要的连接并带来了新的机遇。不仅是铁路,沙漠中开辟出了一条条道路。一条115公里的高速公路穿越库布其沙漠,将曾经与世隔绝的地区转变为经济枢纽。在赤峰,13条公路将沙漠划分为若干个治沙单元,人们和货物从而能够深入沙漠。随着道路的延伸,绿色空间不断扩展,逐渐改变着沙漠的面貌。从包兰铁路,到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的突破性完工,这些非凡的基础设施项目不仅仅是运输路线。它们象征着人类智慧与自然最严峻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凭借绿色技术和坚定的人类决心,它们正在将干旱的土地转变为生命的通道,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

299次观看01月09日
绿色征程——绿洲回响 时间与沙漠交汇之地,历史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延续。在广袤干旱的戈壁滩上,莫高窟如同中国历史的守望者巍然矗立,它们的存在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这里保存着世界上最精美的佛教壁画之一, 这些壁画绘制于千余年前。然而,今天莫高窟洞窟内外的珍贵文物受到风沙的威胁,这片沙漠既是它的摇篮,也是它最大的敌人。干燥的气候虽然帮助保存了这珍贵的艺术品,但风沙也随时威胁其安全保存。这些条件难以预见,但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对于文物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自20世纪40年代起,敦煌人民便开始建立起一套清沙、固沙和防护屏障体系来保护莫高窟。五道防护体系自西向东铺设,拦截来自鸣沙山的风沙流。通过草格和固沙植物切断沙源,并通过大规模压沙防止沙子再度移动。“A”字形尼龙网沙障,结合洞窟前的防护林带,形成的综合防护体系,既减轻了风沙尘对莫高窟珍贵文物安全保存的威胁,又为游客参观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参观环境。约12公里外的月牙泉,因其弯月形状得名,已有千年历史,至今仍屹立在戈壁沙漠中,成为旅游热门打卡地。然而,随着风沙的逼近,它也正面临生存威胁。研究人员发现,沙丘由三组风力共同作用,形成金字塔形状,并维持着微妙的平衡。一旦这一平衡被打破,沙丘可能会向泉水推进。有的人创造绿洲,有的人保护绿洲——守护千年传统,守护未来的希望。在广袤沙漠中,保护月牙泉不仅是拯救一片绿洲,更是守护生命和我们留给未来的遗产。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
03:48

绿色征程——绿洲回响 时间与沙漠交汇之地,历史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延续。在广袤干旱的戈壁滩上,莫高窟如同中国历史的守望者巍然矗立,它们的存在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这里保存着世界上最精美的佛教壁画之一, 这些壁画绘制于千余年前。然而,今天莫高窟洞窟内外的珍贵文物受到风沙的威胁,这片沙漠既是它的摇篮,也是它最大的敌人。干燥的气候虽然帮助保存了这珍贵的艺术品,但风沙也随时威胁其安全保存。这些条件难以预见,但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对于文物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自20世纪40年代起,敦煌人民便开始建立起一套清沙、固沙和防护屏障体系来保护莫高窟。五道防护体系自西向东铺设,拦截来自鸣沙山的风沙流。通过草格和固沙植物切断沙源,并通过大规模压沙防止沙子再度移动。“A”字形尼龙网沙障,结合洞窟前的防护林带,形成的综合防护体系,既减轻了风沙尘对莫高窟珍贵文物安全保存的威胁,又为游客参观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参观环境。约12公里外的月牙泉,因其弯月形状得名,已有千年历史,至今仍屹立在戈壁沙漠中,成为旅游热门打卡地。然而,随着风沙的逼近,它也正面临生存威胁。研究人员发现,沙丘由三组风力共同作用,形成金字塔形状,并维持着微妙的平衡。一旦这一平衡被打破,沙丘可能会向泉水推进。有的人创造绿洲,有的人保护绿洲——守护千年传统,守护未来的希望。在广袤沙漠中,保护月牙泉不仅是拯救一片绿洲,更是守护生命和我们留给未来的遗产。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

216次观看01月09日
绿色征程——绿色归来 距北京仅180公里的地方,坐落着曾经的皇家狩猎场——塞罕坝。这里曾绿树成荫、鸟兽繁多,是古代贵族们的乐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使得这里沦为荒原。到上世纪60年代,森林几乎完全消失。每当风力加强,沙尘便被吹向北京,形成沙尘暴。1966年,北京遭遇了总计20天,累计持续约30小时的强沙尘暴天气。沙尘遮天蔽日,整个城市被土黄色笼罩,交通瘫痪,城市陷入沉寂。1962年,年轻的工程师任仲元被派往这里,由于没有林业背景,他和他的团队面临着一项艰巨的挑战——恢复这片广阔而空旷的土地。来自18个省份的127名毕业生,与当地的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了一支369人的团队,从零开始建设林场。尽管面临着严酷的环境,包括每年将近七个月的积雪期,但每当他们多栽下一棵树,他们的安慰和满足感就会多一分。他带领团队改造机器,使其适应严峻的地形,并从每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到1960年代中期,大规模的机械化造林工作开始了。塞罕坝开始发生变化——每一代人都将绿色的接力棒传递给下一代,从种植到培育森林,这一传承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蓬勃发展的现代林场:一片76000公顷的森林,成功逆转了沙漠化,并有效保护了北京免受沙尘暴的侵害。它展现了中国在环境恢复方面的坚定决心,并凭借将荒地转变为郁郁葱葱的绿洲,荣获了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自从上世纪60年代第一次抵达,任仲元便扎根于塞罕坝林场,度过了整整36年。
04:45

绿色征程——绿色归来 距北京仅180公里的地方,坐落着曾经的皇家狩猎场——塞罕坝。这里曾绿树成荫、鸟兽繁多,是古代贵族们的乐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使得这里沦为荒原。到上世纪60年代,森林几乎完全消失。每当风力加强,沙尘便被吹向北京,形成沙尘暴。1966年,北京遭遇了总计20天,累计持续约30小时的强沙尘暴天气。沙尘遮天蔽日,整个城市被土黄色笼罩,交通瘫痪,城市陷入沉寂。1962年,年轻的工程师任仲元被派往这里,由于没有林业背景,他和他的团队面临着一项艰巨的挑战——恢复这片广阔而空旷的土地。来自18个省份的127名毕业生,与当地的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了一支369人的团队,从零开始建设林场。尽管面临着严酷的环境,包括每年将近七个月的积雪期,但每当他们多栽下一棵树,他们的安慰和满足感就会多一分。他带领团队改造机器,使其适应严峻的地形,并从每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到1960年代中期,大规模的机械化造林工作开始了。塞罕坝开始发生变化——每一代人都将绿色的接力棒传递给下一代,从种植到培育森林,这一传承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蓬勃发展的现代林场:一片76000公顷的森林,成功逆转了沙漠化,并有效保护了北京免受沙尘暴的侵害。它展现了中国在环境恢复方面的坚定决心,并凭借将荒地转变为郁郁葱葱的绿洲,荣获了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自从上世纪60年代第一次抵达,任仲元便扎根于塞罕坝林场,度过了整整36年。

222次观看01月09日
跨世纪三北工程 新时代中国实践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美丽的地球上,有一个充满魅力的东方国度,她的荒漠化防治成果举世瞩目。她就是中国!治沙有成,绿泽大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实现了连续二十多年荒漠化土地净减少,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态势。经过十多年努力,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中国提前实现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成为全球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综合防治,创新实践。中国坚持依法治沙、科学治沙、规模治沙,构建了以“三北”防护林体系为主的工程建设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加快数字化、机械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广泛推广节水抗旱技术,致力于绿富同兴,因地制宜发展沙产业,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道路。全球合作,国际担当。中国政府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治理,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公约秘书处两次授予中国“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生态文明,引领未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要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中国将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和遏制土地退化作出新贡献。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
03:57

跨世纪三北工程 新时代中国实践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美丽的地球上,有一个充满魅力的东方国度,她的荒漠化防治成果举世瞩目。她就是中国!治沙有成,绿泽大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实现了连续二十多年荒漠化土地净减少,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态势。经过十多年努力,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中国提前实现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成为全球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综合防治,创新实践。中国坚持依法治沙、科学治沙、规模治沙,构建了以“三北”防护林体系为主的工程建设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加快数字化、机械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广泛推广节水抗旱技术,致力于绿富同兴,因地制宜发展沙产业,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道路。全球合作,国际担当。中国政府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治理,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公约秘书处两次授予中国“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生态文明,引领未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要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中国将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和遏制土地退化作出新贡献。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

44次观看01月09日
绿色征程——光伏治沙 千百年来,炽烈的阳光一直在灼烧荒芜的沙漠,将一切化为尘土。沙漠的侵蚀看似无法抵抗,直到现在......曾被视为不太可能的英雄——太阳能,居然成为了治理荒漠化意想不到的盟友。在中国首个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太阳能发电发挥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帮助稳定土壤,减缓风速,甚至防止更多沙子积聚。另一方面,12000个超大镜面将阳光反射到一个高耸的吸热塔上,形成盛开的向日葵形状。在这里盐被加热到565摄氏度,热量使涡轮机转动并发电 。它的年发电量达到2.7亿千瓦时——足以为20万个家庭提供电力。在库布其的光伏电站,发生了一件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由于太阳能面板的存在,已转变为郁郁葱葱的草场。昼夜温差导致水分在面板上凝结,滋养着下面的土地,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在这个光板下进行大面积的沙漠母鸡养殖,通过散养,它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草长出来后,再把羊群引进来。这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循环:太阳能、健康的草地、家禽和放牧的羊群——它们共同生存和协作。这不仅仅是一个发电厂——它是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随着这些项目的不断扩展,愿景愈加明确:太阳能将继续重塑中国的沙漠,将它们转变为肥沃、可持续的土地。从能源到农业,从沙子到土壤——这就是沙漠复垦的未来,由太阳驱动。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
03:24

绿色征程——光伏治沙 千百年来,炽烈的阳光一直在灼烧荒芜的沙漠,将一切化为尘土。沙漠的侵蚀看似无法抵抗,直到现在......曾被视为不太可能的英雄——太阳能,居然成为了治理荒漠化意想不到的盟友。在中国首个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太阳能发电发挥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帮助稳定土壤,减缓风速,甚至防止更多沙子积聚。另一方面,12000个超大镜面将阳光反射到一个高耸的吸热塔上,形成盛开的向日葵形状。在这里盐被加热到565摄氏度,热量使涡轮机转动并发电 。它的年发电量达到2.7亿千瓦时——足以为20万个家庭提供电力。在库布其的光伏电站,发生了一件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由于太阳能面板的存在,已转变为郁郁葱葱的草场。昼夜温差导致水分在面板上凝结,滋养着下面的土地,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在这个光板下进行大面积的沙漠母鸡养殖,通过散养,它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草长出来后,再把羊群引进来。这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循环:太阳能、健康的草地、家禽和放牧的羊群——它们共同生存和协作。这不仅仅是一个发电厂——它是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随着这些项目的不断扩展,愿景愈加明确:太阳能将继续重塑中国的沙漠,将它们转变为肥沃、可持续的土地。从能源到农业,从沙子到土壤——这就是沙漠复垦的未来,由太阳驱动。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

230次观看01月07日
打开 西瓜视频,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