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时节,年逾八旬的顾老师先生执意要回金童桥看看。家人担心他的腿脚,他却摆摆手,目光投向车窗外的江南春色:"有些声音,在耳朵里住了一辈子,老了反而更清楚。"车过张家港,他指着远处一片水网说:"那条河,该是从阳澄湖一路淌过来的。"同行的人顺着他手指望去,只见河道蜿蜒,像一根旧丝带,系着许多被遗忘的名字。 1937年冬天,江阴城被日军飞机炸成火海。那年顾老师六岁,刚在辅延小学念了一年书。祖父在常熟茶庄当伙计,父亲在无锡教书,一家人原住在东横街的小院里,日子算得上安稳。炸弹落下后,这座长江边的千年古城,城墙坍圮,屋宇成灰。一家人携老扶幼,往乡下逃难。辗转一年,最终停在金童桥。选择这里,是因为太平桥边那间空着的屋子,门楣虽旧,却正对着一座石桥,河景开阔,能让人在乱世里喘口气。 太平天国年间,太平军曾在此地与清兵鏖战,桥名由此而来。可这名字在顾老师的童年里,倒是成了另一种庇护——河水日夜流淌,船只往来不绝,仿佛在提醒着人们,生活总得继续。那座桥是青石板铺就的拱形,桥栏早被岁月磨得光滑,孩子们常骑在上面,看河里的世界。 河里的世界确实比戏台还热闹。有一种船叫"快船",狭而长,船工倒坐在船头,双脚蹬桨,桨叶翻飞如蝶。从华墅镇到金童桥二十里水路,步行得走四个钟头,快船一个多时辰便到了。顾老师常站在桥心,数着快船激起的浪花,想象那些他未曾到过的远方。华墅镇如今改了名叫华士镇,那个叫"华西"的村庄就在那片土地上崛起,可当年它只是水网中的一个普通码头,载着大豆、粳米和蚕丝,在苏南的河流里编织出一张生计的网。 最妙的是傍晚时分,渔船三三两两漂来,船头立着鸬鹚。渔夫用麻绳松松系住它们的脖子,像给技艺高超的工匠戴上护具,既不让吞食,又不至于勒伤。竹竿一挥,鸬鹚潜入水中,片刻后叼着银鳞跃出。渔夫捏开鸟喙,取出活蹦的鱼儿,再喂几尾小鱼或一块豆腐作为酬劳。顾老师和伙伴们趴在桥栏上,看得入迷。那不是一个简单的捕食过程,而是一种古老的契约——人与鸟,猎获与回馈,在夕阳下达成默契。阳澄湖的水,长江的风,都聚在这座桥下,见证着水乡的生存智慧。 #抖音合集升级计划 #知识前沿派对 #文脉里的中国 #文脉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