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满巫师俑,北朝考古博物馆重要馆藏文物,1979年出土于河北磁县茹茹公主墓,生动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宗教仪式场景。 该俑高约30公分,头戴红色尖顶毡帽,身穿长袍,左手持锯齿状法器,右手微抬,双腿前后分立作舞蹈状,表情自然欢乐,似在吟唱或主持仪式 ,作为萨满教信仰的体现,萨满巫师被视为三界使者,负责沟通神灵与人间,为氏族祈福消灾 。 茹茹公主墓于20世纪70年代考古发掘,墓中出土陶俑1064件,而这件萨满巫师俑因造型独特尤为珍贵,反映了当时柔然族与中原文化的交融 , 其出现证明北方游牧民族宗教文化已传入中原,是高等级墓葬中罕见的宗教题材陪葬品 。 萨满,俗称“跳神”,是源于萨满教祭祀、驱邪、祛病等活动的宗教舞蹈,以鼓为核心法器,舞者通过模拟野兽、鹰等动物姿态完成仪式,萨满"一词源自通古斯语"šaman",本义指因兴奋而狂舞的巫师,该舞蹈在《史记·匈奴列传》等古籍中已有雏形记载,南宋文献出现"珊蛮"称谓,清康熙年间经俄国公使传播形成国际通用术语"萨满教"。 萨满舞表演程序包括祝祷、请神、神附体、送神等步骤,舞至高潮时鼓声急促,呈现神灵附体状态,该舞蹈不仅传承了上古时期的原始宗教形态和图腾崇拜内涵,更填补了中国北方民族舞蹈史的史料空白,生动记录了先民心灵认知世界的过程。#文物 #萨满 #北朝历史 #博物馆 #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