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捧回甘泉 滋润津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天津深陷“水荒”困境。700万人口的直辖市,日供水量的极限仅有60万吨。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以每年8厘米的惊人速度沉降。纺织、印染等用水大户一再压减产能,市政府甚至制定了工业停产、疏散人口的预案。 党中央、国务院心系民生,1981年果断决策,实施“引滦入津”。这是新中国水利史上首个跨省市、跨流域的大型城市供水工程。计划从河北滦河取水,穿越地质复杂的燕山,蜿蜒230公里引入天津,其规模之宏大、地形之险峻、技术难度之高,在当时国内前所未有。 1982年5月11日,工程正式开工。施工的最大难关是要穿越239处地质断层,在滦河和蓟运河的分水岭处开凿一条9.69公里的引水隧洞。按常规方法,即便两头同时掘进,至少也需要15年。 市委会议上,市领导将用苦咸水沏的茶端到工程技术人员面前,言辞恳切地说:“这么难喝的水,天津父老乡亲也快喝不上了。15年,700万人民可等不起啊!”大家集思广益,创造性地提出“长隧短打”的方案。从地面垂直开凿15口竖井,每口井向两边掘进,形成32个工作面同时作业,效率会提升数量。 方案既定,一场气壮山河的攻坚战在燕山深处打响。来自铁道兵、基建工程兵及160多家参建单位的17万名建设者从四面八方汇聚,津门20万百姓参加义务劳动。建设者们风餐露宿,昼夜苦战,累计浇筑混凝土63万方,搬运石头3500万立方米,战胜了591次较大塌方,排出地下水370万立方米,打出炮眼64万个。施工环境恶劣,大型机械难以施展,工人们就靠钢钎、铁锤、风镐一寸一寸向坚硬岩石发起冲击,创造出光面爆破、吊梁平台、大断面掘进等8项新技术,完成混凝土试件1597组。 1982年10月,引滦入津明渠开挖工程大张庄北市区工地上,参加义务劳动的干部和职工努力奋战。 1983年9月11日,引滦入津工程全线贯通!原定3年工期,仅用了1年零4个月,创造了世界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铸就了以“为民造福、顽强拼搏、科学求实、团结协作”为核心的伟大引滦精神。市政府为每位市民免费发放一两“茶票”,让大家品味这来之不易的甘泉。 1983年9月6日,《天津日报》头版报道引滦工程向天津正式送水。 工程建设中,22位建设者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缅怀英烈,天津人民在三岔河口庄严树立起“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