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湖北襄阳谷城县茨河镇的汉江之畔,一条老街串联起古今岁月。茨河老街分上街、下街两段,沿上街前行500米便触到汉江的清波,顺着新修道路下行200米,鄂北手纺织训练所旧址就静卧在下街深处。 这座始建于民国初年的建筑,原为康家当铺,2008年被列为湖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是承载着抗战记忆的红色地标。 旧址占地约1350平方米,传统四合院布局透着古朴庄重。14间硬山顶砖木结构房屋错落分布,斑驳的门楼刻着岁月痕迹,高低错落的围墙环绕四周,默默诉说着烽火年代的坚韧与辉煌。 2020年,当地启动保护性修缮工程,将这座老建筑改建为纪念馆,使其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先烈事迹得以传承,红色历史永远铭记。 回溯至1939年,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中共鄂西北区党委征得国民党第五战区同意后,携手爱国民主人士李范一,在此创立鄂北手纺织训练所。表面上,这里是培养学员生产棉纱棉布、供应第五战区军需的机构;实则,它是共产党人与爱国人士精心搭建的秘密基地——培养中共干部、筹集资金武器、开展地下活动、掩护革命同志,更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因此被誉为“鄂北抗大”。 从1939年5月到1940年夏,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训练所连续开办三期训练班,培养200多名学员和抗日骨干,其中发展党员30余人。在这里,学员们既要掌握纺织生产技能,更要接受严格的革命教育,抗日救国的信念在课堂与车间里深深扎根。1940年7月,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的破坏,训练所的党员们分批撤离,带着在这里锤炼的意志,投身到鄂豫边区更广阔的抗日斗争中。 虽存续时间不长,鄂北手纺织训练所却如一座红色摇篮,为抗日前线输送了大批忠诚干部与急需物资。这些力量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抗日洪流,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站在旧址前,仿佛仍能听见当年激昂的抗日口号,感受到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这座藏在茨河老街深处的“鄂北抗大”,早已将红色基因融入这片土地,成为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鄂北抗大 #谷城 #茨河 #鄂北手纺织训练所 #大山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