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知青岁月的胶片启蒙到新闻摄影的标杆人物,从唐山地震的废墟到改革开放的街头,王文澜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以镜头为笔、以真实为墨,在时代的卷轴上书写了一部鲜活的中国世俗生活断代史。他的作品藏着普通人的悲欢,映着大时代的变迁,诠释了纪实摄影的温度与力量。 1953年出生的王文澜,早年历经插队知青与部队宣传干事的历练。1976年唐山大地震,他随部队深入灾区,在疟疾缠身的困境中,用镜头定格废墟中的生命微光与救援者的坚毅,目睹幸存者卢桂兰的事迹后,他坚定了“摄影焦点应转向他人与社会”的初心。同年,他拍摄的“四五运动”照片,在平反后刊登于《中国青年报》,成为珍贵的历史佐证。 1980年调入中国日报社后,王文澜开启了专业新闻摄影生涯,提出“新、真、人、活、大”的创作理念。1985年,他在八达岭长城拍摄修复工程时,捕捉到背砖工弯腰负重的瞬间,创作了经典作品《脊梁》——画面中普通劳动者成为主角,长城化作背景,尽显平凡人的坚韧力量,这张照片入选荷赛年鉴,成为他“最美风景是人”理念的生动诠释。 他的镜头始终聚焦时代与日常。从《京味》中老北京的烟火气,到《自行车王国》里承载国人悲欢的“流动长城”,再到《观澜》中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衣食住行变迁,他以“大视角、小切口”记录着时代的细微脉动。唐山抗震、抗洪救灾、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现场,总有他逆行的身影;党代会、奥运会、外国首脑访华等国事活动中,他用精准瞬间留存历史记忆。 半个多世纪里,王文澜斩获“全国十佳摄影记者”“中国新闻奖”等诸多荣誉,当选“摄影术诞生180年180人”,与贺延光并称为中国新闻摄影的两面旗帜。美国摄影界评价他的作品“有不平凡的清白与厚度”,兼具布列松的平衡感与东方纪实的温度。如今已年过七旬的他,仍会拄着拐杖攀登箭扣长城,用镜头继续捕捉历史时刻。 王文澜曾说:“照片是记忆的时间戳。”他用一张张胶片,为时代留痕、为众生立传,让普通人的日常成为历史的注脚。从青涩知青到摄影泰斗,他的坚守告诉我们:真正的纪实力量,在于对真实的执着、对人性的敬畏、对时代的热忱。那些沉淀着时光包浆的照片,早已超越影像本身,成为读懂中国的独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