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椒背后的印度洋贸易网络 一、生产端:印度的种植与初加工 马拉巴尔海岸由多个小王国控制,如柯钦(Cochin)、奎隆。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种植,收获后由本地商人收购,晒干分级(整粒、碎粒),装入椰壳或陶罐防潮。 二、中转端:阿拉伯商人的垄断 阿拉伯帝国(大食)控制印度洋贸易。巴士拉、尸罗夫港为集散中心。商人组成“基斯瓦”(qaysariyya)商会,制定价格、分配航线。他们用玻璃器、纺织品换取印度胡椒,再运往中国。 三、消费端:中国的多层次市场 顶层:宫廷尚食局,用于御膳; 中层:贵族、官员,用于宴饮、医药; 底层:寺院、富商,用于仪式、投资。 这种分层消费,支撑了高价格。 四、利润分配:谁赚走了大部分? 假设印度产地价为1贯/公斤,则: 阿拉伯商人利润:10–15贯/公斤; 唐朝市舶使税收:2.26贯/公斤; 中间商(广州—长安)利润:7.6贯/公斤; 长安零售商利润:5贯/公斤。 可见,阿拉伯商人攫取最大利润,唐朝主要获税收与消费红利。#盛宴 #商业思维 #阿拉伯 #胡椒 #青花源餐饮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