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的回忆录——台胞康东星回忆父亲康大川的抗战故事】台胞康东星一直珍藏着父亲康大川的一份手稿,标题为“我们这样对待日俘——我的一段抗战回忆”,字迹看起来有些颤颤巍巍。“父亲一生低调,极少提及过去,直到年近七旬退休后,才伏案提笔,写下这份回忆录。也是这时,我才理解了他当年参加抗日的坚定决心。”康东星说。 康大川原名康天顺,1915年出生于台湾苗栗县,16岁赴日本留学。1938年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受大陆在日留学的进步同学影响,他带着“台湾必将回归祖国”的信念,瞒着家人,毅然从日本辗转回到祖国大陆投身抗日。 回到祖国后,康天顺先在湖南长沙加入国军六十师政治工作队,参与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因看不惯国民党军队抗战中还在搞内斗,他最终失望离去。后来他孤身前往贵州镇远和平村(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担任主任管理员,负责管理日本战俘。他与战俘同住,平时负责做战俘的思想工作和出版反战小报,参与反战同盟工作,还组织战俘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康天顺的“亲共”思想和进步活动很快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1943年,他被秘密逮捕并押至重庆的特务机构政治犯监狱,一关就是3年。直到国共重庆谈判后才获释。出狱后,他改名康大川,并被中共党组织派往皖南游击区,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经过党组织多年培养,1948年,康大川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结束后,反战同盟负责人长谷川敏三等被感化的日俘回到日本,成为推动中日友好的中坚力量,晚年常来探望康大川。“抗战时期,前后方都有人在默默付出,像父亲这样的后方工作者虽然平凡,却也是抗日事业里重要的一环。”康东星说。“父亲一生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奋斗,期盼着两岸和平统一。如今,他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这份心愿,也成了我心中最坚定的期盼。” 总监制:高 杨 李木元 统筹:修 菁 宋宝刚 康 亮 编导:王星星 记者:王慧文 摄像:康亮 赖仁杰 配音:袁世鼎 后期:周 通@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