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纠纷 #女婴心脏手术去世涉事医生已停诊 #医疗纠纷律师 #医疗事故律师 #天斗医号 关于宁波5月龄女婴心脏手术后离世事件中涉事医生停诊的原因及潜在暗示,综合多方信息分析如下。 这里是天斗医号患者权利保护组,患方依法维权理论策略中心。我是北京的医疗纠纷律师宋中清。 一、停诊的直接原因 配合医疗纠纷调查 院方明确表示停诊是配合事件调查的必要措施。宁波市卫健委已介入并将此事定性为“重大医疗纠纷”。停诊可防止涉事医生在调查期间继续执业可能对证据保全或家属情绪造成干扰。 初步责任推定 医院在官方回应中提到:“若涉事医生存在医疗过错,将根据鉴定结果依法处置”。停诊暗示院方初步判断手术过程可能存在重大瑕疵,需隔离责任主体以待彻查。 二、停诊背后的深层暗示 指向严重医疗违规嫌疑 术中操作失误:手术由计划2.5小时微创延长至近9小时,因动脉破裂大出血(失血1500ml)被迫转为开胸,但全程未告知家属。 病历真实性存疑:死亡时间记录矛盾(病历显示22:20“生命体征平稳”,但22:03已宣告死亡),家属质疑关键信息被篡改。 抢救流程缺陷:术后患儿生命体征异常却被告知“手术成功”,上海专家会诊承诺未兑现。 暗示系统性监管漏洞 医生历史问题:涉事医生陈某君被曝2025年6月有类似手术致1岁患儿死亡事件,但未公开处理,反映医院对高风险医生监管长期缺位。 手术决策争议:医学界认为5mm以下房缺多可自愈,早产儿应观察至1岁再评估手术必要性,但医生以“影响发育”为由施压家属手术,暗示过度医疗倾向。 回应公众信任危机 患儿“眼角含泪、全身发紫”的离世细节引发强烈舆情,停诊是院方应对舆论压力的紧急措施,试图传递“严肃追责”态度,但家属要求公开手术录像被拒。 三、可能的后续走向 追责依据:若医疗事故调查鉴定确认术中操作失误、隐瞒病情、病历造假等,医生或面临吊销执照乃至刑事责任。 系统性整改:案涉医院涉诉案件中90%为医疗被告,此事可能推动区域儿科手术透明化改革,如强制术前多学科会诊、高风险手术实时家属通报机制。 医学共识普及:事件凸显先心病治疗需个体化决策,小房缺观察原则有望成为公众常识。 核心争议焦点 停诊仅是问责起点,事件核心矛盾在于:手术必要性是否成立? 7小时全麻对5月龄早产儿是否构成违规? 半年内两起类似悲剧是否存在主观过失? 真相依赖执法调查及手术录像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