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栖霞寺是一座融自然山水、千年古刹、石窟艺术与佛教文化于一体的绝佳去处,承载着极为丰厚的历史积淀。 栖霞山与栖霞寺:千年古刹的禅意与秋韵 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栖霞寺不仅占据了金陵最美的秋色,更守护着中国佛教史上“三论宗”祖庭的千年法脉。 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年间(484年-489年),由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初名“栖霞精舍”。唐代时,它与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作为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栖霞寺在南北朝时期曾是中国的佛教中心。 🏯 古刹历史:从南朝隐士到皇家寺院 栖霞寺的创建与一位名叫明僧绍的隐士密切相关。南齐永明二年(484年),明僧绍将其在摄山(即栖霞山)的宅院捐献出来,创立了“栖霞精舍”,这便是寺庙的雏形。明僧绍因其高洁品格被尊称为“征君”,后世寺前所立的明征君碑正是为纪念他而立。 寺庙在历史长河中几经荣衰。隋朝时,隋文帝杨坚下令在全国八十三州建造舍利塔,其中蒋州栖霞寺位列首位,可见其当时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唐朝是栖霞寺的鼎盛时期,它不仅成为“天下四大丛林”之一,还得到了皇室的大力支持。 唐高宗李治曾御制明征君碑,并下令将寺庙改名为“隐君栖霞寺”。清朝乾隆皇帝五次南巡,均将栖霞寺作为行宫所在地,拨款增建使寺庙规模达到两千余间房屋,堪称冠绝东南。 然而,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栖霞寺未能幸免于战火,遭受严重破坏。民国时期,虽有诗僧宗仰等人试图修复,但进程屡屡受阻。近代以来,特别是1966年后,寺内许多珍贵文物遭到破坏,所幸主要建筑因得到部队保护而未受摧残。 1983年,栖霞寺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并于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迎来了全面的复兴。 📜 栖霞寺历史沿革表 时期年代重要事件/名称变更历史意义南朝484年创建“栖霞精舍”明僧绍舍宅为寺,栖霞寺开端隋朝601年建舍利塔,位列八十三州之首获得国家层面认可唐朝7-9世纪更名功德寺、隐君栖霞寺,天下四大丛林成为全国性佛教中心南唐10世纪改名妙因寺,重建舍利塔舍利塔现存为此时所建明朝1392年重建,定名栖霞寺官方正式命名延续至今清朝18世纪乾隆南巡驻跸#解铃还须系铃人 #栖霞山 #栖霞寺 #金陵 #南京 千年古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