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尾船政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福建水师。 培养了严复、詹天佑、邓世昌、刘步蟾、萨镇冰等一大批在近代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 派出了中国第一批官派欧洲留学生,他们学成归来,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 此时的马尾,是民族自强不息的灯塔,是希望与未来的象征。 1884年,中法因越南问题交恶,法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队以“游历”为名强行驶入马尾军港,与福建水师军舰对峙。 清政府一味避战求和,严令“无旨不得先开炮”,致使福建水师在自家门口被法舰包围,处于绝对的战略劣势。 1884年8月23日(光绪十年七月初三)下午,法舰在退潮时,利用船头对准福建水师船尾的有利时机,突然发起攻击。 战斗仅持续了约半小时,福建水师官兵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浴血奋战,展现了惊人的勇气。 扬武”号在被敌鱼雷击中下沉时,仍发射了最后一炮,击中敌舰。 “福星”号管带陈英高呼“此吾报国日矣!”,冲向敌阵,直至舰沉人亡。 沿岸民众和武装渔船也自发参战,英勇抵抗。 福建水师全军覆没,11艘舰艇被击沉,官兵殉国七百余人。而法军仅死伤数十人,几艘军舰受损。次日,法舰又炮轰了船政衙门和船厂,使其遭受重创。 这场海战,是中国近代海军创建后面临的第一次毁灭性打击,也是世界海战史上罕见的悲剧。它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战略上的极端愚蠢 马江海战的失败,并未磨灭船政的魂灵。船政的学子们带着国仇家恨,走向北洋水师,继续为国效力。许多人在之后的甲午海战中,再次血洒海疆。 马尾船政的造船和教育事业并未完全中断。其技术和人才基础,通过各种渠道,融入了后来的江南造船所等中国近代工业体系,直至今日的**中国船舶工业 船政学堂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影响了中国近代整个海军和工程教育体系。 今天的马尾,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铭记历史、开拓未来的精神地标。 马江海战纪念馆(昭忠祠)安葬着海战烈士的英灵,“昭忠祠”的牌匾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每年都有无数人来此凭吊。 罗星塔下的炮台遗迹,依然在向人们警示着“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今日的马尾及整个福建地区,现代造船业蓬勃发展,可以建造各类大型、高技术船舶,这无疑是船政精神在新时代的 #福建水师 #马江海战 #福州 #马尾船政 #福建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