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的端午前夕,我在黄田港公园的长椅上,看一位白发老者对着江水发呆。他已经连续三天下午三点准时出现在这里,手里捏着一把旧蒲扇,扇面上有处褪色的墨痕,依稀能辨出"滨江楼"三个字。我走过去搭话,他抬头打量我一番,忽然问:"年轻人,你知道这江水底下,埋着多少条龙吗?"我一时语塞,他咧嘴笑了:"不是真龙,是纸扎的龙船。六十年前,这黄田港里,端午的龙舟能一直划到长江里去。" 这话匣子一打开,就像打开了锡澄运河的闸门,往事滔滔而来。老者姓陈,今年八十二,他父亲当年是定波闸的闸工,也就是1967年后改叫的"工农闸"——那座北宋大观四年就立在黄田港口的古闸。陈老先生说,他小时候最盼端午,比盼过年还心切,因为那会儿的龙舟赛,是江阴城南北通衢的头等大事。 "你大概不晓得,我们江阴人过端午,心里头供着三位神明。"陈老先生摇着蒲扇,慢悠悠地说。楚地的屈原,吴地的伍子胥,还有绍兴的曹娥,这三位在别处是各归各的香火,到了江阴却奇妙的混在了一起。他解释:"谁让咱这地方正处在吴头楚尾呢?春申君黄歇开港引水,把楚文化带到了吴国地界,久而久之,端午的粽子也就包了三种馅儿——甜的祭屈原,咸的祭伍子胥,肉馅的祭曹娥。" 这话听着像玩笑,却暗合了江阴作为文化走廊的地理位置。陈老先生说,1957年和1959年的端午,是黄田港龙舟最风光的两年。那会的龙舟不是政府组织的,纯属民间自发——北门"滨江楼"茶馆的老板何锦泰(他特意强调,是咸丰六年就开了张的百年老茶馆),带着一帮商会的人,挨家挨户"化缘"。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江阴少年京剧团的孩子们负责在龙船上唱戏,商会里的工匠则包揽了扎龙头的活儿。#来自热心市民的溜达建议 #用odd风记录生活 #知识前沿派对 #文脉里的中国 #文脉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