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练花絮 《南泥湾》的创作背景包含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的创作过程两个层面: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停发军饷,加上连年自然灾害,边区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正如毛泽东描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为打破封锁、坚持抗战,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此展开。1940年,朱德总司令亲赴南泥湾踏勘,决定在此屯垦自给。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在王震率领下进驻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到1943年,三五九旅共开荒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将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1943年春节,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渐入高潮。延安军民筹办慰问品和文艺节目,前往南泥湾慰劳三五九旅官兵。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在准备节目时,决定创作一个与三五九旅相关的节目。他们构思出名为《挑花篮》的秧歌舞,由8位女演员挑着花篮表演,其中的插曲最后一段就是《南泥湾》。 诗人贺敬之接到任务后,结合自己对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的深刻认识,特别是三五九旅垦荒事迹的体会,一气呵成写出歌词 马可采用陕北民歌调式,融合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谱曲 1943年春节,鲁艺秧歌队在南泥湾慰问演出中表演《挑花篮》,深受三五九旅官兵欢迎,王震旅长高兴地走上舞台与演员握手合影 歌曲运用鲜明对比手法,将"当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与"如今的南泥湾,是陕北的好江南"对照,生动展现了大生产运动的伟大成就。后经郭兰英演唱,传遍大江南北,成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2015年,该曲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